首页 >  学科工作

吉林农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学科专业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专业特色是学校最根本的特色。经过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建设,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适应国家双一流和吉林省双特色建设,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实际,特制订本专项规划。本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我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宏观调控与指导的工作指南,是促进我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提升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重要作用的行动指南,是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一、面临形势

(一)国际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越发突显.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国际形势新变化,也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持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其中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行动路径应该与时俱进,在遵循大学精神和学科专业属性的基础上,必须要进一步激发传统优势学科和优质专业反哺对外开放的活力,释放国际合作交流助力重要学科和重点专业发展的潜力,加快优势学科提升,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形势

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我国过去一段历史时期重点支持的“985 工程”“211 工程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双一”建设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双一流”建设明确了“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和以改革为动力”的 4 项基本原则。

在国家努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各省纷纷推出各种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2018年8月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吉政发〔2018〕17 号),明确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建设项目、实施程序、支持对策、考核管理等内容。将高校和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到 2022年,20所左右省属高校进入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行列。高水平建设 150个优势学科、50个新兴交叉学科和 200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 20个左右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5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际权威机构排名前列或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前20%。正式开启了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同时依据《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特色高水平大学申报基本条件》的文件要求,吉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申报与评定工作。主要设置一流学科 A类”“一流学科 B类”“优势学科 A类”“优势学科 B类、新兴交叉学科(平台)、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等。

吉林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对接东北振兴战略国家相关重大规划,制定“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抓住经济振兴发展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扎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三)学校形势

我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均居省属高校首位;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新时代,学校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确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人才培养改革推进综合改革,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二、发展基础

(一)学科专业发展成绩

近年来,学校对标“双一流”建设,高度重视学科内涵发展,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学科建设活力,提升了学科发展层次水平。探索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体现学校优势特色、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升级。

1.学位点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经过申报材料撰写、报送、核查等环节,我校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兽医学、生物学、中药学;新增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增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组织完成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撤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应用化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技术经济及管理5个硕士二级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新增风景园林学、化学2个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工商管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完成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渔业发展的备案工作。

目前,我校共拥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9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种。其中,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位居吉林省省属高校首位。

2.ESI全球排名前1%迈进新台阶

结合《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办法》和我校实际,制定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ESI源期刊论文绩效管理办法(暂行)》(吉农大字[2019]159号)。2019年、2020年,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学科领域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表明我校优势特色学科布局由点及面,学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3.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

2016年,根据教育部文件和省教育厅会议精神,组织开展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工作。经过动员部署,我校作物学等17个一级学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二级学科参评,一级学科参评率为100%,学科总体参评率达78.26%,为历史最高。历时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全部参评学科的材料报送、数据异议与确认、补报信息等工作。2018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结果公布:我校共参评18个学科中9个学科上榜(进入参评学科的前70%),其中兽医学学科获得了B(进入前30%),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学科获得了B-(进入前40%)的较好成绩。

4.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201910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发了关于批准新设3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我校生物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部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居吉林省省属高校首位。

5.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获批数量位于省属高校前列

2018年,在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遴选工作中,经各学科申报、高校互评、通讯评审和现场答辩等环节,我校13个学科在全省高校申报的288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中脱颖而出。其中,2个一级学科进入“一流学科A类”;4个一级学科进入“一流学科B类”;2个一级学科进入“优势特色学科A类”;5个一级学科进入“优势特色学科B类”。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9个,创新创业改革示范专业4个,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6.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顺利通过

我校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从2015年开始实施以来,历时五年。2015年至2018年自评阶段工作中,组织完成43个学位授权点基础数据信息表采集和报送工作,以及评估总结报告和培养方案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结果均为合格。累计聘请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评审专家296人次。2019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工作的通知》(学位〔2019〕2号),在抽评阶段,经过组织校内材料评审及预答辩环节,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在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顺利通过,结果为优秀。同时,按照《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工作方案》(吉学位〔2019〕3号)部署,经过多次的组织审核抽评材料,我校抽评的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兽医(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学位点均为合格通过。

7.成功申报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属高校发展类型选定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关要求,组织完成学校发展类型选定工作,核心数据表的填报、汇总、核实确认,申报书和建设方案的撰写以及所有佐证材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2019年,成功申报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确认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

这是我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夯实了我校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明确了我校办学定位与目标,为服务 “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8.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升级

依据专业办学特色和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新农科建设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按照争优创先型、发展提升型、稳定发展型的专业建设思路,注重专业内涵建设,重点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产业需求,共增设20个新专业,撤销4个不适应发展专业,其中,为加快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国首办动物药学、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3个本科专业,吉林省首办智慧农业1个本科专业;为适应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专业认证与评估,调整动物医学修业年限为五年制。着力重点培育和打造农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家政学、生物技术等优势特色专业,推动开展工程认证申请工作,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被受理,进入专家考察阶段。

(二)存在问题

1.高峰学科优势尚不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强,学科内涵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2.根据第五轮学科评估具体指标体系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文本上。学科建设应以具象化手段促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朝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3.学科信息化管理平台尚未建立,评估、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4.在学科建设进程中,学校存在资源有限和全面发展的矛盾,学科建设获得的资金有限,不利于部分学科发展。

5.专业设置上重学科利益轻社会需求。

三、办学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东北教育发展新突破增强服务全面振兴战略能力的实施意见》、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牢固树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新农科建设为主线,夯实基础,强化优势和特色,培育新兴和交叉,联合建设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学科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

坚持以中国特色、一流学科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新农科建设为主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使若干学科(领域)进入一流行列,高峰学科率先跻身国内前列。构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农为主的多科性学科布局,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协调、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相促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使“四新”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联合建设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学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专业认证取得新成效,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全面提升学校学科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指标

快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整体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取得学科建设新成效。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A类学科零的突破,在ESI评价中实现新进展,显著提升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在ESI前1%学科领域的排名,继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和农业科学学科之后,力争化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坚持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瞄准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智慧农业、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家政康养等关键领域和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

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交叉融合创新,对传统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新增2-4个新农科专业,撤销专业15个左右,专业总数稳定在60个以内,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8个,力争完成 2-3 个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10 个国内农科类专业认证。

五、主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主要任务

1.构建四新学科专业布局围绕国家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制定中长期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成立林学与草学学院,培育学科新增长点。

2. 做好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禀赋校内资源实际,合理整合,科学谋划,确保学位授权点数量能够稳步增长。未来5年,博士点目标10-12个,硕士点目标21-23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类别12-14个,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2020年,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全力做好园艺学、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兽医、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社会学、林学一级硕士点等的申报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农业领域的学科体系。

3.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全面落实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有关精神,切实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需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决定开展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根据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具体安排和相关要求,组织学校现有符合条件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完成各项评估工作。力争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再创佳绩,目标进入 A类学科1个,B类及以上学科5-8个。

通过学科评估,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统筹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完善学科评估体系,强化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我校参评学科的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

4.做好ESI全球前1%学科建设工作

从2020年7月份监测的数据分析,化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接近度分别为51.04%和50.37%。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坚持实施学科内涵发展战略,突出学科建设龙头作用,做好配套举措的实施,使其早日进入ESI全球前1%。同时使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和农业科学学科ESI全球前1%名次进一步提升。

(二)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1.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动态调节机制

以新农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重点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增开新农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限制发展设置趋同和招生过剩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建立与招生、就业、培养质量、资源配置等相关的学科专业动态调节机制,提升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一体化体系。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打造四新一流专业群,新增2-4个新农科专业,撤销专业15个左右,专业总数稳定在60个以内。 

2.全面推进专业认证

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的专业认证,按照工程认证和农林类专业认证要求,全面开展实施专业认证,力争通过认证专业1-5个,切实推动农林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3.提升新农科农林专业建设水平

按照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双万计划,持续打造国家级、省级“金专”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8个,实现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长。

六、重点工程

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建立发展目标—学科方向—团队建设—要素汇集—平台支撑一体化一流学科培育和建设机制。在国家学科评估中,力争实现 A 类突破,优势骨干学科群整体保持 B 类。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力争建成国家级交叉学科中心。以国家双万计划为引领,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0~12 个省级 6~8 个;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力争完成 2~3 个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10 个国内农科类专业认证。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统一领导,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制定建设方案及配套方案,做好近期和长期规划与设计。各学院根据学校建设方案要求,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落实方案,做到一院一策,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二)做好规划落实

增加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在前期工作和后期的验收考核中要有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同向同行,相互支持,互为补充,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让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同时强化监督指导,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完成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

 

 

 

 学科专业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组

                         2021年5月